陆卫明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提出“‘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的重大论断,标志着党对理论创新规律、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在思政课教学中践行好“第二个结合”,是贯彻好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的内在要求,对提升思政课教学的理论深度、文化厚度和情感温度具有重要作用,对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
深入研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籍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要教育引导学生多读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籍等。”这为我们在思政课教学中如何践行好“第二个结合”提供了根本遵循。要教育引导学生多读经典,教师首先要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马列主义经典作家文库著作单行本、马列主义经典作家文库专题选编本,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可供选读。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尤其是对《毛泽东选集》《毛泽东文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习近平著作选读》等的深入研读更是必不可少。这是在思政课中有效贯彻“第二个结合”的前提基础。思政课教师要在这方面下足功夫,真正做到把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积极开展研究型教学,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
讲清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契合性
“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尽管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是两者在哲学基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方面有诸多契合、融通之处。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并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从文化根源上来说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存在高度的契合性。深入阐发两者之间高度的契合性,才能更好地讲清楚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为什么能够在中华大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从哲学基础上说,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存在诸多契合之处,诸如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维方法与唯物辩证法,朴素唯物论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整体思维与系统观念,会通精神与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等方面的融通。
在宇宙观层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理念,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人类要“同已被认识的自然规律和谐一致的生活”的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高度契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人类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强调道法自然,与“合乎规律地改造和利用自然”的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谋而合,均体现为一种生态文明的价值观念。
在天下观层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协和万邦、亲仁善邻的价值理念,与科学社会主义国际和平、国际平等的价值观主张高度契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追求天下大同、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与马克思主义“解放全人类”、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理想信念具有一致性。
在社会观层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张和而不同,这与“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人类本身的和解”的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契合性。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以及民贵君轻等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极富特色的内容,这与马克思主义学说中的人民主体、人民中心的价值立场具有会通之处。
在道德观层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张崇公黜私、义利合一,与科学社会主义强调集体主义、利他精神的道德观相吻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崇德重义、厚德载物,与实现“真正的人的道德”“用爱来交换爱”“用信任来交换信任”的科学社会主义道德理想相融通。
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主张、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具有高度契合性,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一经传入中国,就得到了当时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和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与热情拥抱,马克思主义也日益中国化、时代化,成为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
讲透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成果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始终致力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第二个结合”上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理论与实践成果。
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毛泽东同志的哲学巨著《矛盾论》《实践论》,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革命实践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熔于一炉,代表了当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高水平,对指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具有长远的指导价值。毛泽东同志创造性地提出“为人民服务”这个重大命题,是把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与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相结合的产物,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契合”基础上的“结合”也有了更加自觉的认识,化用《诗经》中“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的话语,创造性地以“小康社会”定位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阶段性战略目标,成为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智慧结晶。
新时代以来,我们党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不断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第二个结合”这个重要论断,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辩证关系,提出“结合”的结果是“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体现了党对两者结合的认知达到了崭新高度,并产生了一系列重大理论成果。比如,将马克思主义政党权威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一统”理念相结合,阐发了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极端重要性。再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思想情怀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为人类解放而不懈奋斗的价值追求相结合的产物,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崇高目标。还有诸如人民至上、新发展理念、全过程人民民主、自我革命、全人类共同价值等重大命题的提出,无不是“第二个结合”的光辉范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新征程上,我们要不断增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特别是在思政课教学中践行好“第二个结合”,引导新时代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让他们能够更好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自觉提升境界、涵养气概、激励担当,争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陕西日报理论版)